2023年4月20日下午,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資源區劃處處長陳奕捷在“第十三屆現代都市農業高層論壇”上作了《都市農業業態創新趨勢及路徑》的主題報告。本文由發言整理而成,供大家參考。
大城市郊區人地矛盾突出,近些年來都市農業面臨著一系列困境,尤其是這幾年經歷了“大棚房”問題專項整治,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特別是休閑農業,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在新時代,中央對于糧食安全、耕地保護前所未有的強調,所以我們現在探討都市農業的發展,需要回歸到農業生產的本源上看這個問題,即大都市郊區的農業到底怎么干?大都市郊區的耕地到底怎么保?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命題。
01
都市農業發展現狀
既然是都市農業,當然離不開大都市,因此,都市農業的發展,也是一個都市區域的發展問題。說到都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香港。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是重要的國際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占地面積1113.76 km2,如此寸土寸金的香港,不禁讓人好奇,它的農業是什么樣的?
根據2013年的數據,香港有4523公頃(67845畝)農地,1900個蔬菜種植農場,270個花卉農場,43個養豬場。本地蔬菜市場占有率2%,鮮花27%,生豬7%,活家禽60%,約4400人從事農業工作,占本港總勞動人口0.11%。2014年,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及衛生局、漁農自然護理署發布了《新農業政策:本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咨詢文件。
亦如香港這樣一個大多數人印象中已經完全都市化的地區,依然保留了相當面積的農業區域,也在積極探索相關的農業發展,并出臺了相關政策,這也印證了農業對于都市區域發展的重要性。
深圳市作為超大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之一,也是中國唯一沒有農業農村局的城市,它的涉農管理職能由市場監管局承擔。從深圳市的國土空間規劃來看,依然劃定了三條紅線,其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面積20平方公里。2020年4月,深圳市委書記在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上表示,要充分發揮深圳的科技創新和農業產業化優勢,創新高度城市化地區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利用模式,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耕體驗的新業態,讓市民群眾在都市中體驗農村農業之美。
北京市有166萬畝的耕地保護空間,9片基本農田集中區,主要分布在六環以外。朝陽、海淀、豐臺等中心城區,也規劃保留了一定面積的農田。朝陽區有1.5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海淀區有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這部分區域的農田如何保護利用?我們在給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做的研究課題中提出了“都市農業體驗環帶”的概念。
02
當前都市農業面臨的困境
以香港、深圳、北京為代表的高度城市化區域,其農業發展都面臨著少、碎、粗、貴等困境。少,即農業空間小,全市的耕地面積不如一個產糧大縣多。碎,農地高度碎片化,集中連片整理的難度非常大。粗,都市郊區農民對征地的預期高,導致對農田的普遍粗放利用。貴,耕地的影子價格高,機會成本高。另外還有一點,由于城肥的巨大帶動,都市郊區的土壤肥力具有明顯的圈層分布的特征,越離城市中心近的區域土壤肥力越高,但是往往這種地方被征用、被占用的機會也更大。
03
未來都市農業如何發展
都市農業一定是都市人廣泛參與的農業,都市的農業空間實際上是一個連接城鄉的空間,不能像糧食主產區一樣,完全靠農民來發展都市農業。因此,如何讓都市人廣泛參與、深度參與,實現都市農業業態的創新就十分重要。關于都市農業的業態創新,我認為主要從兩方面考慮:
一方面是從田間到餐桌,注重城市內部及其延伸地區的食物生產功能,保障城市食物供給彈性。都市農業首先是農業,所以它必然有一定的食品保供功能。同時,從田間到餐桌的空間距離很近,也可以減少中間環節。而都市農業對于農業主管部門來說,也是一項挑戰。目前沒有任何一個部門能夠從田間地頭直接管到餐桌,農業部門也只能從田間地頭管到包裝車間,從包裝車間到超市、從超市貨架再到消費者手中,都是不同的主管部門,從行政管理上的鏈條就沒有打通,因此都市區域的農業管理模式需要創新。另一方面是從生產到“三生”,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注重城鄉生態系統構建和休閑功能拓展,從純粹的生產功能拓展到“生產+生態+生活”的復合功能。
04
都市農業的主要業態
01
市民農園
市民農園是城市居民短期租賃城郊小塊農地,參與農事勞作,享受勞動樂趣,并且收獲、擁有農產品的一種都市農業生產經營形式。
市民農園是市民參與度非常高的一個業態,這一點不論是北京還是國際經驗來看,都是同樣的。以德國為例,目前小果菜園承租者有95萬余戶,總面積約3萬公頃,產品總產值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1/3,其中在柏林就有833個市民農園。
德國聯邦小果菜園法還規定了市民農園的五大功能,包括FUN(提供體驗農耕之樂趣)、GREEN(提供自然、怡人之綠色環境)、FOOD(提供健康、自給之食物)、LEISURE(提供休閑、娛樂、社交之空間)、OLD(提供老年人最佳消磨時光之場所)。
英國政府也會劃分小型地塊給市民,但種植種類上更偏重于園藝蔬菜。據統計,2008年英國經營市民農園的人數為33萬,而與此同時申請等候的人數為10萬人,而有些位置和地段好的市民農園則要等10年以上。其中倫敦有1/7市民在鄉下有菜園子。
日本的市民農園開始于1924年,當時京都市的一些園藝愛好者自發組織了“京都園藝俱樂部”,不斷在京都城郊設置和經營市民農園。
日本市民農園的發展理念與操作,大致是學習德國,但日本推動的市民農園以30至50平方米的生產性自助菜園為主,且已發展有相當長的時間,后來為了加強都市近郊的空地利用,又有許多市民菜園出現。
1999年,日本政府將實施了30多年的《農業基本法》修改為《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倡導農業的多種功能,包括:國土保安、水源涵養、自然環境保護、良好景觀形成及文化傳承等非生產性新價值。該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國民對農業以及農村的理解和關心日益加深,追求健康而悠閑的生活,對此,國家積極推進都市與農村的交流,推進市民農園及其他必要設施的建設”。
大概10年前,日本的市民農園在都市地區的分布已經占到了79%,達3200多個。城市居民在勞動的過程中,能夠接觸到土地,療愈心理,獲取農業知識。
美國這種以大農場為主流的國家,名為“社區支持農業(CSA)”的小農場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美國的社區支持農業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目前全美從事CSA業務的農場約1.25萬個,占農場總數的0.5%。且發展處于加速狀態。
據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前些年的調查,北京市有市民農園253個,耕種面積大約1.3萬畝,平均每個園區的面積51.9畝。據估算,京郊市民農園年參與人數約為200多萬人次。
尤其是在海淀區這種高學歷高收入人群比較集中的地方,市民農園的占比數量較高。市民農園的租戶以高學歷、中高收入者、家庭群體為主,對配套服務要求較高。
根據對北京市民的隨機采訪的調查顯示,愿意參與市民農園活動的市民中,有76.3%是因為健康有機的食物愿意參與,50%選擇了回歸田園,44.7%的市民是為了體驗耕作,25%的市民為了學習農耕知識而參與;不愿與參與市民農園活動的市民表示,休息時間不允許是導致不愿意參與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不愿參與市民農園活動的市民占到52%,其它原因不愿參與的還有位置太遠(36%),交通不便(24%),價錢太貴(8%)等。
由此可見,食品安全和休閑需求是參與的主因,時間和交通是主要限制因素。
市民農園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農業、收獲自己勞動成果的空間,真正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同時自然而然地延展出休閑功能。
02
教育農園
教育農園能夠在農田空間里實現教育功能。農教融合的關鍵是結合教學大綱,為不同年齡段、不同年級的學生編寫相應的教材。
教育農園的核心是教育,教育的重點不僅僅是國家提倡的勞動教育,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教育,引導中小學生思考關于生命的意義,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義。
03
城市綠帶——生態空間、農業公園
生態空間是城市空間不可或缺的組成。城市綠帶是城市生態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耕地納入城市綠地,以農業公園的形式,實現綠帶系統的生態空間功能,承擔城市生態服務功能,城市居民休閑游憩,降低熱島效應,涵養水土與海綿體,大型應急避難場所等重要功能。
巴黎大區在實現高度城市化后,仍保有近80%的生態空間,其中約50%為農用地。《巴黎大區指導綱要2030》明確提出,農業是巴黎大區的重要優勢,不光從產業經濟視角來規劃農業,而是從建設一個更具活力、更加綠色和更可持續的巴黎來考慮農業的功能定位與發展,將農業空間作為增加大區景觀和生物多樣性,提升大區經濟活力與經濟多樣性,提高巴黎人的生活質量,增強巴黎在未來發展中的彈性應對能力,有效應對食品安全和氣候變化挑戰等的重要基礎,在此基礎上致力于保護農業用地空間。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確,統籌郊野地區的農田、生態片林、水系濕地、村落等自然和人文資源,在保護保育的前提下,體現文脈和自然野趣,適度開展休憩、科普等多樣化活動。李強總理任上海市委書記時,曾在上海市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發掘鄉村的生產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在第37條、第49條分別提出“調整農業結構,更加注重農業生態功能”“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揮最大的生態價值”。在第48條提出“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強化耕地生態功能”。
《北京市國土空間近期規劃(2021年-2025年)》明確提出:“嚴格保護各類重要生態系統,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耕地等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以上大都市的國土空間規劃,都在強調耕地的生態功能,并且把耕地空間列為城市生態空間的一部分。
成都市提出了“農田環城”的理念,其環城生態公園(又稱“天府綠道”)規劃建設“5421”體系,即500公里綠道、4級配套服務體系、2萬畝多樣水體、10萬畝高標準農田。在2022年已經實現了農作物產量2.2萬噸,農田作為環城生態區中重要一部分,不僅可作景觀欣賞,還可作為學生研學、旅游的重要去處。
天府綠道在在守住耕地紅線、保障糧菜供給的同時,加快建設特色農事體驗區、共享農莊等農業消費、生活場景,積極開展以農民豐收節、農田藝術節、農耕體驗活動、認種認養活動等為主題的特色農耕文化活動,將成都環城生態公園打造為位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區且配套完善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圖:天府糧倉核心區(高標準農田)
成都市的環城生態公園無疑是都市農業發展的成功典范之一,參考其成功路徑,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1)開展國土空間整治;(2)高標準農田建設;(3)生態修復;(4)建設用地布局優化,完善配套;(5)文化元素融入(6)商業機制引入;(7)城市需求導向,營造活力消費場景。
由此,成都市提出了農、商、文、旅、體融合消費場景,2021年8月20日,成都市發布八大示范性消費場景與十大特色消費新場景,嚴家彎灣、天府沸騰小鎮、明月國際陶藝村、蔚崍林盤公園等多個消費新場景均位于鄉村地區,形成各具特色的農商文旅體融合消費場景。
未來都市農業的創新和發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建設用地與耕地空間相互匹配,背靠大都市的消費優勢,打通耕地空間、生態空間和建設空間的價值鏈,真正實現農業空間的多種功能和多元價值,并由此創新高度城市化地區高度碎片化的耕地保護空間的高價值開發利用。
人的命脈在田。希望未來的都市農業,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智慧共同體,成為城鄉情感共同體,最終成為城鄉生命共同體。
作者: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資源區劃處處長陳奕捷,本文由第十三屆現代都市農業高層論壇發言整理而成,內容僅供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