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概述:
(一) 技術基本情況
林下黑木耳高效栽培技術是指在板栗等林下空地,利用林下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條件,地擺栽培黑木耳。與采用露天全光地擺黑木耳的栽培方式相比,其具有不占用耕地,節地、節水、省工(節省人工除草用工),促進林木生長、增產等優勢。其菌棒機械省力化開口、地膜除草、草簾薄膜覆蓋催芽、微噴增濕節水等構成該技術體系。
(二) 推廣應用情況
在密云、懷柔、昌平、延慶、門頭溝、房山淺山區累計應用面積達900余畝。增產增效情況:黑木耳畝增收2000元,板栗增產增收500元,合計畝增收2500元。
技術(產品、集成模式)要點:
(一)選擇出耳場:選擇樹齡適中,樹距4米,郁閉度不高、交通便利、地勢平坦的板栗林。按照寬1m,高0.15m,長度不限,制作平畦(耳床),并在畦面中間安裝一條管道及若干微噴。
(二)木耳菌棒開口催芽:合理黑木耳菌棒栽培季節,3-4月份挑選無污染的菌袋運到出耳場。采用機械刺孔機進行刺孔,每袋刺一字型口210個左右,刺孔后將菌棒口朝下直立擺放到鋪好打孔地膜的出耳床上,擺放密度為25袋/平方米。用塑料膜及薄草簾覆蓋6天,菌絲完全恢復后揭去塑料膜。每天用霧化水早晚澆兩次,每次5分鐘,10天左右有部分耳芽出現,約15天耳芽基本出齊。然后撤掉草簾進行出耳管理。在15-25℃的溫度條件下,每小時噴水3-5分鐘,約50天后待耳片展開,采摘頭潮耳。
適宜區域:該生產模式主要適宜于栽培有板栗樹的淺山區。
技術(產品、集成模式)依托單位:
單位名稱: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單位簡介: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是促進北京農業生產發展的農業技術推廣全民事業單位,主要職責是在北京郊區試驗示范與研究推廣農業新技術、農業新品種、農業新材料、農業新設施、設備和農用生產資料;培訓農民;提高郊區土地產出率,提高水、肥、農藥等資源利用率、提高農民勞動生產效率。
文章來源:2020年北京市農業主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