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農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農產品穩定供給的重要支撐,在“大食物觀”背景下意義重大。我國設施園藝面積達280萬公頃,居世界首位,設施蔬菜年產量2.65億噸,占蔬菜總產量的1/3。然而,行業面臨多重挑戰:農業就業人口急劇下滑,用工成本攀升;單位面積生產效率僅為國際先進水平的1/2-1/3,產量僅為1/3-1/4;水肥藥能源利用率不足,生態環境壓力加劇;規模化農場管控需求迫切,智慧化成為必然趨勢。
國外設施農業已基本實現從自動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升級,但與我國技術模式相差較大,存在“水土不服”問題。以荷蘭為例,其玻璃溫室建設成本高達2000-2300元/平方米,運行成本150元/平方米,雖產量達83千克/平方米,但高成本難以適應我國多元化的種植場景。我國設施類型多樣,涵蓋塑料大棚、日光溫室、連棟溫室,種植品種豐富,且南北晝夜溫差差異顯著(如荷蘭溫差約20℃,我國部分地區超50℃),導致國外技術難以直接套用,本土化創新迫在眉睫。
二、國內設施園藝智能管控技術實現規模化應用,必須突破三大難點
(一)技術難點:國產化裝備性能提升
國外的傳感器、控制器等裝備性能穩定但價格高昂(如溫濕度傳感器成本達數千元),而國產設備雖成本低,但精度、穩定性不足。以二氧化碳傳感器為例,在高濕環境下,國產設備容易飽和失效,而進口高端產品成本接近4000元,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普及。因此,我們需要突破傳感器抗干擾、長壽命、高精度技術,以實現國產化替代。
(二)科學難點:作物生長模型構建
農業是一個復雜的生命系統,具有非線性、強互耦性等特點,傳統的線性模型難以適用。目前,農業模型研究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導致栽培模型的研究進展緩慢。未來,我們需要通過人工智能與農學專家的結合,構建更精準的調控模型。
(三)工程難點:場景化解決方案開發
農業是一個復雜的生命系統,具有非線性、強互耦性等特點,傳統的線性模型難以適用。目前,農業模型研究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導致栽培模型的研究進展緩慢。未來,我們需要通過人工智能與農學專家的結合,構建更精準的調控模型。
三、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一)智能感知技術:
傳感器是智慧農業的基礎,但當前設施內的傳感器在穩定性、可靠性方面仍有不足。未來傳感器需向智能化方向發展,不僅要能提供數據,還要能解讀數據的含義,例如直接判斷作物是否缺水、環境是否超標等。
(二)智慧決策管控技術:
通過國產化芯片和通用核心板技術,實現裝備的敏捷開發與快速迭代。例如,溫室控制器支持多路傳感器接入,能夠實現卷膜、保溫被、風機等設備的自動化控制,從而顯著提升管理效率。
(三)上云賦能:
構建開放式的農業大數據平臺,支持多廠家設備接入和動態模型庫添加,滿足不同場景的個性化需求。目前,已有平臺在全國多個農業園區落地,日均處理數據超百萬條,為農業生產提供實時決策支持。
智慧農業的發展需客觀看待,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應全盤否定。當前行業面臨的標準不統一、接口不兼容等問題,亟需通過標準化解決。未來,應像通訊行業一樣,制定統一的軟硬件接口標準,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此外,智慧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政府牽頭,聯合科研單位、企業等多方力量,形成系統化解決方案。通過技術創新與本土化實踐,我國設施農業必將迎來更高效、更可持續的未來。

作者:農芯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鄭文剛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農富通”整理編輯,內容來源于2025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第十五屆北京(通州)國際都市農業科技節上專家發言資料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