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縣域富民產業的內涵與外延
所謂縣域富民產業是指以縣域為空間載體,依托本地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通過產業集群化發展、城鄉要素整合、產業鏈延伸等方式,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縮小城鄉差距的產業體系。其核心在于“縣域”的空間屬性、“富民”的價值導向與“產業”的實踐載體結合,通過產業富民、空間優化、要素激活三大路徑,推動縣域從“輸血式發展”向“造血式振興”轉型,最終實現“興業、強縣、富民”的良性循環。
作為城鄉融合背景下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實現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抓手,縣域富民產業內涵強調“資源適配+富民導向+城鄉協同”,外延覆蓋產業類型、組織形式和政策保障等多維度。未來需進一步強化市場機制與政府引導協同,激活縣域內生發展動力。
就其核心內涵而言,縣域富民產業的核心在于:
一是共同富裕與城鄉融合的價值導向,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目標,通過產業聯農帶農機制(如訂單農業、股份合作等)保障農民參與產業增值分配,同時推動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形成“縣城-鄉鎮-村”聯動發展的城鄉融合格局。
二是立足本地稟賦與市場規律的要素配置,即強調因地制宜,挖掘縣域自然資源、文化傳統、勞動力等獨特優勢,如甘肅“甘味”品牌、陜西洛川蘋果等案例,形成差異化發展路徑。同時注重市場導向與政府引導結合,通過政策協同、金融創新、技術賦能優化資源配置。
三是多元融合與創新驅動的產業形態,即涵蓋農業、工業、服務業全鏈條,既包括傳統種養業升級(如農產品深加工、冷鏈物流),也包含文旅融合、電商直播等新業態,并通過數字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就其外延范疇而言,縣域富民產業重點在于:
一是產業類型與空間分布,包括傳統優勢產業,如特色種養(如陜西柞水木耳、寧夏紅寺堡黃花菜)、食品加工(如河南永城面制品集群)等;新興業態,如農村電商(如福建古田食用菌線上銷售)、文旅康養(如貴州黔東南苗族銀飾文化體驗);空間布局,以縣城為中心,向重點鎮、中心村延伸,形成“園區+基地+農戶”的網狀結構。
二是組織形式與利益聯結,包括經營主體,如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鄉村作坊等多元主體;聯結模式:如“公司+基地+農戶”( 如陜西周至獼猴桃產業)、“飛地經濟”跨區域協作(如東部產業向中西部縣域轉移)。
三是政策與制度支撐,如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如農村集體用地入市)、金融創新(如鄉村振興專項貸款)、人才政策(如返鄉創業扶持)等,構建產業發展保障體系。
二、縣域富民產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
1.產業集群尚未形成且發展層級不高、輻射帶動效應不足
縣域產業集群是集聚現代生產要素、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產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驅動力??h域產業發展面臨集群尚未形成的問題,即使有一定集聚規模,也面臨發展層級低、輻射帶動能力不足的問題。在縣域范圍內,現代農業產業園是高層次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截至2022年,全國各地共批準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現代農業產業園”)200多個,省級、市級、縣級產業園共計5000多個,初步形成以國家級為龍頭、省級為骨干、市縣級為基礎、梯次推進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體系。
然而,當前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尚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共同富裕的短板地區缺少現代農業產業園;二是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整體輻射帶動效應不強。從地理分布情況來看,以“胡煥庸線”為界,多數現代農業產業園集聚分布在“胡煥庸線”東側;而在“胡煥庸線”以西,現代農業產業園數量較少?!昂鸁ㄓ咕€”西側地區是我國共同富裕的短板地區,農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難度大。這些地區缺少現代農業產業園,表明多數縣域尚未形成發展功能定位準確、建設水平區域領先、帶動農民作用顯著的高層次產業集群,不利于促進產業效益提高和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從輻射帶動效應來看,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現代農業產業園聯農帶農效應的平均水平僅為0.174,總體處于初級階段;在31個省(區、市)中,僅福建、湖北、湖南等7個省份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聯農帶農效應評分高于0.22。因此,就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而言,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代表的縣域產業集群尚未發揮出與預期相符的帶動優勢。
名詞釋義:胡煥庸線
“胡煥庸線”即“璦琿—騰沖線”,是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于1935年在《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人口密度分界線,北起黑龍江黑河,南至云南騰沖。呈東北—西南走向,傾斜約45度,全長約4000公里。該線最初以“璦琿—騰沖線”命名,后因璦琿更名為黑河,故現多稱“黑河—騰沖線”。其核心特征是劃分中國人口密度的顯著差異:線東南側以平原、丘陵為主,集中了全國約94%的人口;線西北側則以高原、山地為主,人口占比僅約6%。
2.產業同質化明顯、結構不優
產業同質化(非合意性產業重疊)既是產業布局不合理的重要表現,又是產業競爭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制度因素、市場因素和資源因素的驅動下,長期以來不少縣域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偏離自身比較優勢盲目投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各類科技園區,出現“千園一面”的同質化現象。部分區縣盲目發展鄉村旅游業,且僅以滿足游客的物質需求為服務導向,并未深入挖掘地方人文資源特色,使得各地旅游產品和服務項目極為相似。在同質化競爭中,縣域比較優勢無從發揮、產業競爭優勢難以建立,提高產業效益和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也難以實現。
除產業同質化外,產業結構不優是中、西部縣域在發展富民產業過程中面臨的另一大困境。低附加值產業占比高、新興產業發展滯后是產業結構不優的主要表現。由于中、西部縣域經濟基礎普遍薄弱,加之城鄉統一的要素資源市場尚未建立,多數欠發達地區難以有效集聚現代生產要素,在產業結構上仍以技術含量和收益率較低的傳統種養殖業為主,休閑農業、功能農業、生態旅游、農業科技、數字產業等新興產業發展滯后。傳統產業發展層級偏低,容易導致產品低端鎖定、產品市場溢價有限,不利于產業效益提高和農民共同富裕的實現。
作為城鄉融合背景下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實現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抓手,縣域富民產業內涵強調“資源適配+富民導向+城鄉協同”,外延覆蓋產業類型、組織形式和政策保障等多維度。未來需進一步強化市場機制與政府引導協同,激活縣域內生發展動力。
就其核心內涵而言,縣域富民產業的核心在于:
一是共同富裕與城鄉融合的價值導向,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目標,通過產業聯農帶農機制(如訂單農業、股份合作等)保障農民參與產業增值分配,同時推動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形成“縣城-鄉鎮-村”聯動發展的城鄉融合格局。
二是立足本地稟賦與市場規律的要素配置,即強調因地制宜,挖掘縣域自然資源、文化傳統、勞動力等獨特優勢,如甘肅“甘味”品牌、陜西洛川蘋果等案例,形成差異化發展路徑。同時注重市場導向與政府引導結合,通過政策協同、金融創新、技術賦能優化資源配置。
三是多元融合與創新驅動的產業形態,即涵蓋農業、工業、服務業全鏈條,既包括傳統種養業升級(如農產品深加工、冷鏈物流),也包含文旅融合、電商直播等新業態,并通過數字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就其外延范疇而言,縣域富民產業重點在于:
一是產業類型與空間分布,包括傳統優勢產業,如特色種養(如陜西柞水木耳、寧夏紅寺堡黃花菜)、食品加工(如河南永城面制品集群)等;新興業態,如農村電商(如福建古田食用菌線上銷售)、文旅康養(如貴州黔東南苗族銀飾文化體驗);空間布局,以縣城為中心,向重點鎮、中心村延伸,形成“園區+基地+農戶”的網狀結構。
二是組織形式與利益聯結,包括經營主體,如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鄉村作坊等多元主體;聯結模式:如“公司+基地+農戶”( 如陜西周至獼猴桃產業)、“飛地經濟”跨區域協作(如東部產業向中西部縣域轉移)。
三是政策與制度支撐,如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如農村集體用地入市)、金融創新(如鄉村振興專項貸款)、人才政策(如返鄉創業扶持)等,構建產業發展保障體系。
二、縣域富民產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
1.產業集群尚未形成且發展層級不高、輻射帶動效應不足
縣域產業集群是集聚現代生產要素、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產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驅動力??h域產業發展面臨集群尚未形成的問題,即使有一定集聚規模,也面臨發展層級低、輻射帶動能力不足的問題。在縣域范圍內,現代農業產業園是高層次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截至2022年,全國各地共批準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現代農業產業園”)200多個,省級、市級、縣級產業園共計5000多個,初步形成以國家級為龍頭、省級為骨干、市縣級為基礎、梯次推進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體系。
然而,當前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尚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共同富裕的短板地區缺少現代農業產業園;二是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整體輻射帶動效應不強。從地理分布情況來看,以“胡煥庸線”為界,多數現代農業產業園集聚分布在“胡煥庸線”東側;而在“胡煥庸線”以西,現代農業產業園數量較少?!昂鸁ㄓ咕€”西側地區是我國共同富裕的短板地區,農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難度大。這些地區缺少現代農業產業園,表明多數縣域尚未形成發展功能定位準確、建設水平區域領先、帶動農民作用顯著的高層次產業集群,不利于促進產業效益提高和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從輻射帶動效應來看,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現代農業產業園聯農帶農效應的平均水平僅為0.174,總體處于初級階段;在31個省(區、市)中,僅福建、湖北、湖南等7個省份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聯農帶農效應評分高于0.22。因此,就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而言,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代表的縣域產業集群尚未發揮出與預期相符的帶動優勢。
名詞釋義:胡煥庸線
“胡煥庸線”即“璦琿—騰沖線”,是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于1935年在《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人口密度分界線,北起黑龍江黑河,南至云南騰沖。呈東北—西南走向,傾斜約45度,全長約4000公里。該線最初以“璦琿—騰沖線”命名,后因璦琿更名為黑河,故現多稱“黑河—騰沖線”。其核心特征是劃分中國人口密度的顯著差異:線東南側以平原、丘陵為主,集中了全國約94%的人口;線西北側則以高原、山地為主,人口占比僅約6%。
2.產業同質化明顯、結構不優
產業同質化(非合意性產業重疊)既是產業布局不合理的重要表現,又是產業競爭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制度因素、市場因素和資源因素的驅動下,長期以來不少縣域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偏離自身比較優勢盲目投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各類科技園區,出現“千園一面”的同質化現象。部分區縣盲目發展鄉村旅游業,且僅以滿足游客的物質需求為服務導向,并未深入挖掘地方人文資源特色,使得各地旅游產品和服務項目極為相似。在同質化競爭中,縣域比較優勢無從發揮、產業競爭優勢難以建立,提高產業效益和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也難以實現。
除產業同質化外,產業結構不優是中、西部縣域在發展富民產業過程中面臨的另一大困境。低附加值產業占比高、新興產業發展滯后是產業結構不優的主要表現。由于中、西部縣域經濟基礎普遍薄弱,加之城鄉統一的要素資源市場尚未建立,多數欠發達地區難以有效集聚現代生產要素,在產業結構上仍以技術含量和收益率較低的傳統種養殖業為主,休閑農業、功能農業、生態旅游、農業科技、數字產業等新興產業發展滯后。傳統產業發展層級偏低,容易導致產品低端鎖定、產品市場溢價有限,不利于產業效益提高和農民共同富裕的實現。
3.產業生產經營主體能力不足
只有生產經營主體具備較強的產業支撐能力,才能有效促進生產要素開發、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鏈延長和整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產業生產經營主體即在產業鏈中具有獨立經營決策權和經濟利潤獲取能力的組織或個人。在縣域背景下,產業生產經營主體主要包括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民。當前,縣域產業的四大生產經營主體均面臨不同程度的能力不足問題。一是縣域企業規模小。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層次較低,部分合作社質性漂移、名不副實。三是家庭農場整體發展質量需要提升。四是農民產業參與能力不足。
4.產業聯農帶農機制不健全
聯農帶農機制是確保縣域產業發展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的關鍵。近年來,一些地方產業已經逐漸發展成為縣域支柱產業,但部分產業能夠富企業、富政府卻難富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產業的聯農帶農機制不夠完善。根據《國家鄉村振興局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幫扶項目聯農帶農機制的指導意見》,規范性聯農帶農方式主要包括帶動農民發展生產、吸納農民穩定就業以及促進農民共享資產收益。各種聯農帶農方式各有優缺點,僅憑相對單一的方式難以將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村、留給農民。由現實情況來看,目前我國一些縣域產業的聯農帶農機制還存在明顯的短板:一是縣域產業帶動農民就近就業的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二是促進農民共享產業發展財產性收益的機制不健全。
三、縣域富民產業差異化發展路徑
發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需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統籌城鄉要素配置,強化市場與政府協同,形成差異化、可持續的產業生態。要以“特色產業筑基、要素改革破局、數字技術賦能、利益共享固本”為路徑框架。未來應重點強化風險防控(如監測聯農帶農效果)、可持續經營能力(如綠色供應鏈建設),推動縣域經濟從資源依賴轉向創新驅動。具體路徑選擇可聚焦以下方向:
一是因地制宜選擇特色產業。精準定位特色資源,依托縣域地理特征、文化傳統和物產優勢,發展特色種養、食品加工或文旅融合產業(如甘肅通過大數據分析資源稟賦,打造“甘味”品牌集群;貴州則重點發展藍莓、刺梨等全國領先的特色種植業,延伸加工產業鏈)。盡最大可能避免同質化競爭,東部沿??沙薪哟笾谐鞘挟a業轉移(如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中西部縣域可聚焦農業深加工和生態文旅(如河南原陽預制菜產業鏈)。創新推動三產融合升級。以農業為基礎,延伸預制菜、康養旅游等新業態(如貴州田園綜合體);發展“鄉村作坊+電商直播”模式,激活傳統手工藝經濟。
二是深化要素配置改革。深化土地制度創新,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優先用于富民產業項目,試點土地入股、租賃等模式(如河南光山油茶產業)。優化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小微業態向村鎮下沉。持續提高金融與人才保障,推廣“縣域特色產業貸”,探索農村集體土地抵押融資;通過電商獎補政策提升農產品品牌銷售能力;實施“候鳥型專家計劃”,吸引技術人才下鄉;與職業院校共建產業學院定向培養技能人才。
三是強化市場驅動與數字賦能。鼓勵龍頭企業主導產業集群發展(如陜西洛川蘋果、山東曹縣漢服產業);利用電商直播、跨境平臺打破地域限制。政府統籌建設冷鏈物流中心、縣域產業園,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有效激活市場機制。搭建縣域產業數據平臺,實現政策、市場信息的精準匹配;利用物聯網技術提升農產品溯源管理,不斷強化數字技術賦能。
四是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訂單農業、保底分紅保障農民收益(如福建沙縣小吃)。支持農民以土地、資金入股企業,形成“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機制,不斷強化多元利益聯結。實施返鄉創業扶持計劃,提供零租金廠房和稅收減免;培育鄉村工匠和農業經理人,持續激發內生動力提升。
五是區域協同與品牌建設。實施跨縣域產業鏈共建行動,相鄰縣域共建飛地產業園,共享技術、物流資源(如閩寧區域協作)。打造區域公用品牌,通過標準化生產提升溢價能力(如“甘味”品牌)。加大城鄉融合聯動,推動城市服務業向縣域延伸,形成以城帶鄉的消費市場;發展縣域商業體系,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來源:光明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學習時報、《改革》雜志等,僅供學習使用。
只有生產經營主體具備較強的產業支撐能力,才能有效促進生產要素開發、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鏈延長和整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產業生產經營主體即在產業鏈中具有獨立經營決策權和經濟利潤獲取能力的組織或個人。在縣域背景下,產業生產經營主體主要包括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民。當前,縣域產業的四大生產經營主體均面臨不同程度的能力不足問題。一是縣域企業規模小。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層次較低,部分合作社質性漂移、名不副實。三是家庭農場整體發展質量需要提升。四是農民產業參與能力不足。
4.產業聯農帶農機制不健全
聯農帶農機制是確保縣域產業發展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的關鍵。近年來,一些地方產業已經逐漸發展成為縣域支柱產業,但部分產業能夠富企業、富政府卻難富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產業的聯農帶農機制不夠完善。根據《國家鄉村振興局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幫扶項目聯農帶農機制的指導意見》,規范性聯農帶農方式主要包括帶動農民發展生產、吸納農民穩定就業以及促進農民共享資產收益。各種聯農帶農方式各有優缺點,僅憑相對單一的方式難以將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村、留給農民。由現實情況來看,目前我國一些縣域產業的聯農帶農機制還存在明顯的短板:一是縣域產業帶動農民就近就業的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二是促進農民共享產業發展財產性收益的機制不健全。
三、縣域富民產業差異化發展路徑
發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需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統籌城鄉要素配置,強化市場與政府協同,形成差異化、可持續的產業生態。要以“特色產業筑基、要素改革破局、數字技術賦能、利益共享固本”為路徑框架。未來應重點強化風險防控(如監測聯農帶農效果)、可持續經營能力(如綠色供應鏈建設),推動縣域經濟從資源依賴轉向創新驅動。具體路徑選擇可聚焦以下方向:
一是因地制宜選擇特色產業。精準定位特色資源,依托縣域地理特征、文化傳統和物產優勢,發展特色種養、食品加工或文旅融合產業(如甘肅通過大數據分析資源稟賦,打造“甘味”品牌集群;貴州則重點發展藍莓、刺梨等全國領先的特色種植業,延伸加工產業鏈)。盡最大可能避免同質化競爭,東部沿??沙薪哟笾谐鞘挟a業轉移(如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中西部縣域可聚焦農業深加工和生態文旅(如河南原陽預制菜產業鏈)。創新推動三產融合升級。以農業為基礎,延伸預制菜、康養旅游等新業態(如貴州田園綜合體);發展“鄉村作坊+電商直播”模式,激活傳統手工藝經濟。
二是深化要素配置改革。深化土地制度創新,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優先用于富民產業項目,試點土地入股、租賃等模式(如河南光山油茶產業)。優化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小微業態向村鎮下沉。持續提高金融與人才保障,推廣“縣域特色產業貸”,探索農村集體土地抵押融資;通過電商獎補政策提升農產品品牌銷售能力;實施“候鳥型專家計劃”,吸引技術人才下鄉;與職業院校共建產業學院定向培養技能人才。
三是強化市場驅動與數字賦能。鼓勵龍頭企業主導產業集群發展(如陜西洛川蘋果、山東曹縣漢服產業);利用電商直播、跨境平臺打破地域限制。政府統籌建設冷鏈物流中心、縣域產業園,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有效激活市場機制。搭建縣域產業數據平臺,實現政策、市場信息的精準匹配;利用物聯網技術提升農產品溯源管理,不斷強化數字技術賦能。
四是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訂單農業、保底分紅保障農民收益(如福建沙縣小吃)。支持農民以土地、資金入股企業,形成“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機制,不斷強化多元利益聯結。實施返鄉創業扶持計劃,提供零租金廠房和稅收減免;培育鄉村工匠和農業經理人,持續激發內生動力提升。
五是區域協同與品牌建設。實施跨縣域產業鏈共建行動,相鄰縣域共建飛地產業園,共享技術、物流資源(如閩寧區域協作)。打造區域公用品牌,通過標準化生產提升溢價能力(如“甘味”品牌)。加大城鄉融合聯動,推動城市服務業向縣域延伸,形成以城帶鄉的消費市場;發展縣域商業體系,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來源:光明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學習時報、《改革》雜志等,僅供學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