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貴高原的立體褶皺間,海拔每攀升 100 米,氣候便完成一次精妙蛻變 —— 從瀾滄江畔的熱帶茶林到玉龍雪山下的高寒藥田,從北緯 25° 的咖啡黃金帶至斗南花田的四季繽紛,獨特的自然稟賦造就了云南農業的多元特質。然而,曾經制約產業升級的山地阻隔與氣候復雜性,如今正被科技力量逐一破解:分布式傳感器守護著每一寸坡地的生態平衡,數字鏈條貫通從種植到流通的全場景,生態復合模式讓綠水青山生長出富民碩果。當 5G 信號穿越山谷,當良種培育適配高海拔土壤,當綠色理念融入生產肌理,“云花”“云咖”“云茶” 等金字招牌愈發閃亮。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崛起,正是一場科技賦能與生態筑基的深度交響,在保護與發展的平衡中,書寫著鄉村振興的鮮活答卷。

一、家底豐厚:云南高原農業的特色基因與發展根基
云南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底氣,源于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扎實的產業基礎。作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這里的氣候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等多個維度,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多樣的 “生態位”,使花卉、茶葉、咖啡、中藥材等特色作物在此找到了最佳生長環境。
2024年,云南咖啡和鮮切花出口額位居全國前列,農產品出口規模在西部地區處于領先位置,每年約70%的云南蔬菜產品銷往國內150多個大中城市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高原特色農業是云南的特色產業。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指出:“云南本地產的茶很多,當年就是茶馬古道,中藥材歷史悠久,小粒咖啡很好喝,還是橡膠主產區,有熱帶亞熱帶的水果堅果……這些特產都是你們的王牌,要繼續把王牌打好。”
云花爭艷、云咖飄香、云茶芬芳、云菜清鮮、云果甜美、云菌濃郁、云藥道地,云南因地制宜打好高原特色農業這張王牌,從種業端、種植端、市場端發力,以“七彩云品”為代表的一批批云南產高原特色農產品暢銷海內外。
放眼全省,特色產業的 “百花齊放” 構成了云南農業的鮮明底色。截止2024 年,云南已建成7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43個國家級產業強鎮、523個農產品產地市場、17個冷鏈設施產業集群,花卉、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茶葉、堅果、咖啡等產業穩居全國前列。在科技支撐與政策引導下,云南農業正從傳統種植向現代化、規模化方向加速轉型,2024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 60%以上,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二、專家把脈:院士視角下的產業升級關鍵路徑
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發展,既需要基層實踐的探索,更需要高端智力的支撐。在 2023 年云南省科技活動周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學校、印遇龍圍繞特色農業發展瓶頸與技術創新方向展開深入探討,為產業升級提供了科學指引。
(一)種質創新:破解特色作物發展瓶頸
“云南氣候優勢明顯,但部分特色作物存在種質資源發掘不足、品種創新滯后等問題?!?長期研究辣椒產業的鄒學校院士指出。他的團隊針對云南辣椒種質資源豐富但利用不足的現狀,在文山、會澤、普洱等地開展種質發掘與品種選育研究,為地方品種推廣與品牌打造提供技術支撐。這一思路同樣適用于云南其他特色產業 —— 作為生物多樣性寶庫,云南擁有大量珍稀作物種質資源,但許多資源尚未得到充分開發。通過基因編輯、分子育種等現代技術,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培育適應高原環境的優質品種,成為提升特色產業競爭力的關鍵。

圖源:丘北縣新媒體協會
(二)種養一體:構建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和環境健康本質上相互交織,種養結合是可持續的現代化新模式?!?印遇龍院士長期致力于畜禽健康養殖與環境控制研究,他提出的種養一體化體系為云南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新路徑。針對云南生豬育種基礎薄弱、地方豬種質資源利用不足等問題,印遇龍院士團隊結合地方豬種營養需求與特色飼用資源開發,設計生豬產業提質增效工程,建立地方特色優勢品系。這種 “種植 - 養殖 - 廢棄物利用” 的循環模式,既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又能減少環境污染,與云南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的目標高度契合。

(三)科技落地:搭建產學研融合平臺
兩位院士均強調,科技成果轉化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核心環節。云南循環農業產業研究院的實踐印證了這一點 ——該機構依托鄒學校、印遇龍等院士團隊,以 “立足普洱,服務云南” 為核心,打造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區,推動多個科技項目落地見效。這種 “院士團隊 + 新型研發機構 + 地方產業” 的合作模式,有效破解了農業科技 “最后一公里” 難題,讓實驗室里的技術快速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生產力。
三、時代賦能:新質生產力引領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升級的核心動力。這種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先進生產力,正從動力升級、產業轉型、綠色發展、鏈條延伸等多個維度,為云南農業注入新活力。(一)新質生產力重塑農業發展動力
傳統農業依賴人力與經驗,而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了農業發展的 “動力換道”。在云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已開始應用于農業生產:通過監測土壤、水分、氣候等數據,為農戶提供精準種植建議;研發推廣適合高原地形的智能化農業機械,解決山地耕作難題;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耐高寒、抗病蟲害的作物品種,提高產出效率。大理銀橋鎮在蔬菜種植中采用的漂浮育苗、噴灌設施等技術,正是科技賦能農業的生動案例,這些技術的應用讓全鎮無公害蔬菜年產量達到 2200 噸,銷售額突破 680 萬元。

(二)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深度融合
新質生產力打破了產業間的壁壘,推動農業與工業、服務業跨界融合。在加工環節,通過研發先進的儲存、保鮮設備,云南特色農產品實現了從 “初級產品” 到 “精深加工品” 的轉變,茶葉制成普洱茶、花草茶,水果加工成果醬、果干,農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在銷售環節,電商平臺與冷鏈物流的結合,讓云南花卉、蔬菜等產品快速銷往全國乃至全球,2022 年云南省農產品出口額達 181.1 億元;在服務環節,“農業 + 旅游 + 文化” 的融合模式不斷升級,銀橋鎮將白族民居、農耕文化與生態農業結合,打造的 “生態農業鄉村民居旅游區”,正是三產融合的典型代表。

(三)新質生產力夯實綠色發展根基
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綠色生產力,與云南農業綠色發展需求高度契合。通過數字技術檢測土壤成分,可實現精準施肥用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利用大數據分析市場供需,能有效降低農產品浪費;構建智慧物流體系,可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損耗。2022 年,云南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 51.8%,“三品一標” 新增獲證產品 1490 個,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技術支撐。

(四)新質生產力破解發展突出難題
實證研究顯示,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特色產業產量是影響云南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核心因素,而這兩大因素的提升都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賦能。針對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問題,新質生產力推動物聯網、區塊鏈等設施向農村延伸,改善生產條件;針對人才短缺問題,通過 “政產學研” 合作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打造創新團隊;針對市場體系不完善問題,借助數字化平臺構建 “生產 - 加工 - 倉儲 - 銷售” 一體化鏈條,壯大市場主體。
四、未來展望:云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面對新機遇與新挑戰,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需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從規劃、科技、產業、生態、市場五個維度協同發力,走出一條具有云南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強化規劃引領,優化產業布局
延續銀橋鎮 “規劃先行” 的經驗,云南需結合各地資源稟賦,編制更具針對性的產業發展規劃。在洱海、滇池等生態敏感區域,重點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在壩區平原,打造規?;藴驶奶厣魑锷a基地;在山區半山區,培育中藥材、堅果等適宜作物,形成 “一縣一業”“一村一品” 的差異化發展格局。同時,通過土地流轉規范化、規模化,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支撐,確保特色產業集中連片發展。
(二)聚焦科技突破,培育創新動能
把科技創新放在優先位置,重點攻克三大領域:一是種質資源創新,建立云南特色作物種質資源庫,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裝備研發,針對高原地形特點,開發小型化、智能化農業機械;三是數字農業,建設農業大數據平臺,實現生產、加工、銷售全鏈條數字化管理。加強與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一批農業科技示范主體和創新團隊,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三)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效能
以全產業鏈思維推動特色產業升級:上游加強良種繁育與標準化種植,建設綠色、有機原料基地;中游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建設加工園區;下游完善物流與銷售體系,整合電商平臺、冷鏈物流資源,拓寬銷售渠道。借鑒銀橋鎮 “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 的模式,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享產業發展收益。

(四)深化生態保護,打造綠色品牌
堅守生態底線,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行動,推廣有機肥替代、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構建循環農業體系;嚴格落實生態補償機制,按照 “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 的原則,保障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在此基礎上,加大 “綠色食品牌” 培育力度,推動更多特色產品獲得有機、綠色認證,提升云南農產品的市場認可度。(五)完善市場體系,增強發展活力
培育壯大農業市場主體,通過政策扶持、招商引智等方式,吸引更多企業參與云南農業發展;搭建農業交流平臺,舉辦產業峰會、產品展銷會,提高云南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加強與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擴大花卉、蔬菜等優勢產品出口;健全農業保險與金融服務體系,降低農業生產風險,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從蒼山洱海間的田園畫卷,到滇東高原上的萬畝良田,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正書寫著 “生態美、產業興、農民富” 的新篇章。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隨著科技的不斷突破、產業的深度融合、生態的持續改善,云南必將打好高原特色農業這張牌,成為全國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典范,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來源:人民日報、云南省人民政府官網、河北農機、山西農經、云南農業及網絡等,僅供學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