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農業農村全面綠色轉型發展,推進高效生態農業強省建設,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于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全面綠色轉型發展的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7年,全省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水平持續領跑全國,全省美麗先行區整縣建成比例達60%,和美鄉村覆蓋率達90%以上。到2030年,農業農村發展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美麗鄉村、美麗經濟和美好生活更高水平有機融合。構建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增強綠色發展新質動能、夯實綠色發展生態基礎……《意見》提出多項重點任務,一起了解↓↓↓
一、構建綠色發展產業體系
鞏固提升特色優勢產業
實施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推行全程機械化等綜合措施,推廣綠色增產技術。推廣畜牧業綠色生態養殖等八大發展模式,鼓勵適度規模養殖。實施“土特產富”全鏈發展優質優價工程,培育優質米、茶葉、水果、中藥材、食用菌等優勢特色產業鏈群。
到2027年,綠色食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分別新增1000個、100個以上,100億元以上的“土特產富”產業鏈新增5條。
發展壯大新型資源產業
積極發展以秸稈、畜禽糞污為重點的農業副產物資源化利用產業,開發可降解材料、新型板材、生物有機肥等高附加值產品。培優扶強“鏈主型”企業。組織實施有機肥、沼氣等資源利用產業清潔化安全化生產提升行動。
到2027年,農作物秸稈離田利用率達45%,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率穩定在95%以上,建成億元以上的農業資源利用全產業鏈30條以上,總產值突破50億元。
做深做精鄉村美麗經濟
大力培育“生態+農業+文化+旅游”的新產業新業態,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農業公園”“鄉村畫廊”等承載美麗經濟的特色平臺,鼓勵農戶發展彰顯生態價值的“庭院經濟”。推進鄉村片區組團發展,篩選提升一批以美麗經濟為引擎的重點村組團片區。深入實施“千名鄉村CEO培養計劃”,吸引農創客等青年人才返鄉投身美麗經濟建設。實施鄉村消費季行動,組織開展“百縣千園”游鄉村等特色活動。
到2027年,建設“農業公園”50個,迭代發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100條以上,休閑農業產值達550億元。
二、增強綠色發展新質動能
推行綠色生產方式
縱深推進“肥藥兩制”改革,穩步推動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機械除草替代化學除草等。持續開展獸用抗菌藥減量化飼料環保化及水產健康養殖行動。完善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1+X”服務功能。
到2027年,糧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統防統治覆蓋率、綠色防控覆蓋率分別達到44%、52%、62%。
加強綠色科技創新
加強高產多抗、綠色生態、節本增效的優質新品種選育。加快綠色種養技術、綠色投入品、農業生態修復等技術研發。支持企業出題、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綠色技術攻關。強化綠色技術示范應用,每年遴選發布一批綠色導向的農業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
到2027年,每年實施綠色相關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項目50個以上,建設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200個以上。
發展智慧農業
推進全國智慧農業引領區建設,構建“智能+裝備+設施”的智慧農業發展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植物工廠、畜禽立體化設施養殖、循環水生態養殖等高效模式。迭代升級“浙農優品”,強化數據歸集、共享互通和分析預警。
到2027年,建成數字農業工廠1000家、未來農場100家,建設提升農業設施大棚5萬畝以上,浙產農產品省級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推廣生態循環模式
加強產業整體規劃布局,推動農牧漁多主體、跨區域聯動對接。打造“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三級生態循環體系,推廣“稻漁綜合種養”“稻鴨共生”“雞菜共生”“茶園養羊”“蔬菜+”“林菇共育”等生態循環種養模式,推進生態低碳農場建設。
到2027年,省級生態低碳農場達到1200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保持在100萬畝以上、全省生態消納地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
三、夯實綠色發展生態基礎
加強農業生態修復
以環杭州灣地區為重點,持續開展生態溝渠系統和農田退水“零直排”區建設。推進淡水池塘高標準改造和養殖尾水科學治理。規范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推廣使用耗能低、污染輕、安全性能高的農機。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到2027年,生態溝渠系統達900條、農田退水“零直排”區達45萬畝以上,規模以上池塘及工廠化養殖等其他封閉式淡水養殖尾水處理全覆蓋,累計淘汰老舊農機8000臺。
加強美麗田園建設
協同推進“多田套合”農用地布局優化,促進“小田變大田”。支持改造提升設施大棚、畜禽和水產養殖等管理用房。加強農業廢棄物科學處置,依托農村垃圾回收體系統籌處理廢舊地膜,鞏固完善農藥包裝廢棄物“專收專貯”體系。
到2027年,全省廢舊農膜回收率穩定在90%以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穩定在91%以上。
加強耕地資源保護
加強耕地管理,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逐步把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提升耕地地力,深化土壤健康行動。加強酸化耕地和鹽堿耕地綜合治理。強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到2027年,耕地平均質量等級達到3.6以上。
開展生態低碳鄉村建設
倡導“光盤行動”、購買以竹代塑產品等綠色生活方式。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再生資源“兩網融合”,推廣實行“兩定四分”等模式。實施清潔能源替代,積極采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
到2027年,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率達88%以上、回收率72%以上。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健全重要農業資源臺賬制度,加強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的保護。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完善八大流域禁漁制度。嚴控外來物種入侵和檢疫性風險,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到2027年,建成種質資源庫(場、區、圃)100個以上,累計增殖放流淡水水生動物30億單位以上。
四、山華綠色發展制度改革
完善生態品牌增值機制
推進綠色食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認定。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強農業綠色科技、文化、技術國際交流合作,拓展生態品牌國際市場。宣傳推介綠色優質農產品,做大“浙農優產 百縣千品”產銷對接平臺。
完善生態賦能興村富民機制
優先發展山區海島縣綠色經濟,引導山區海島縣根據資源稟賦、傳統特色和民意基礎,打造綠色產業共富載體,聚焦優質農產品,擴大美麗經濟引流效應,打造一批“共富工坊”“共富市集”,推動農民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實施山區縣畜牧業富民增收行動,打造“浙江土豬”等系列地域畜禽品牌,健全聯農帶農利益機制。
完善多遠協同投入機制
謀劃落實鄉村生態產業項目,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列入“千項萬億”“兩重”“兩新”等重大項目清單。深化融資對接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和綠色債券支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探索“財政資金+社會資本”投資模式和“使用者付費+財政補貼”運營模式。
完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
完善綠色政策補貼,落實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等補貼政策,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補助和政策性保險聯動機制。探索農業碳匯實現路徑,穩步推進農產品碳標簽發布和碳足跡追溯,探索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農業碳匯交易試點。
來源:浙江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