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社會化服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助推器”,是新時代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問題的關鍵路徑。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從傳統生產方式向規模化、機械化、數字化的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全鏈條、專業化、高效率的服務支撐。
中農富通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

以科學適用的農業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推廣為支撐,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方式,利用“公司+基地”在種子種苗供應、農機作業、植保防治、殘留植株無害化處理、技術培訓、園區運營托管等方面為周邊園區及種植戶提供線上線下多元化社會化服務,走出了一條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鄉村振興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之路。

在北京市通州區農業農村局的指導和支持下,北京運河惠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大運富通農業專業合作社、東劉莊村北京科技小院、綠能興農(北京)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北京華夏沃土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懂一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面由心生實業有限公司、北京樂田惠農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農業科技服務企業和合作社組織,聯合成立“通州區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

通過組織聯盟的形式系統解決通州區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難點和痛點問題,為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量身定制的技術培訓、種苗供給、農機作業、綠色植保、智能設施和保鮮包裝等多方面的社會化服務,進而助力通州都市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通州區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的正式成立,標志著通州區農業社會化服務將邁向協同創新、資源共享的新階段!
一、什么是農業社會化服務
一、什么是農業社會化服務
農業社會化服務是指市場化服務主體為農業生產提供的各類經營性服務,是與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聯系在一起的,包括物資供應、生產服務、技術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保險服務,以及農產品的運輸、加工、貯藏、銷售等各個方面。
截至2023年,全國范圍內已有超過109.4萬個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面積累計達到 21.4億畝次,服務惠及小農戶9400多萬戶。但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仍面臨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較差、農村金融服務薄弱、服務需求存量整合與增量顯化不足、供給主體自生能力不強、供需結構性等困境。
二、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1984-2001年
二、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1984-2001年
農業社會化服務起步發展(政府主導)
198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社隊提供農業服務,基層供銷社辦成綜合服務中心,建立技術服務公司等,發揮政府在公益性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主導作用。
20 世紀 90 年代,政府主導的公益性農業社會化服務成立的部門有國家各級氣象局、供銷社等。
該發展階段,農業社會化服務是以國家為主導,農戶參與,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從市場信息到生產資料供應服務的服務總體。
第二階段:2002-2012年
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逐漸完善(多元化、市場化)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農產品開始融入國際市場,規模經營農業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呈現日益增長趨勢,推動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發展。
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 “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現代化農業必然要求。會議強調,推進全國鄉鎮建立公共服務基站,支持農民合作社、農業公司、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建立農村市場和農產品現代化的流通。
10年間,國家政策促進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壯大,新型服務組織層出不窮,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不再是政府單一主導的局面,而是多種類型經營主體共同協作,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 一條龍服務。這一轉變不僅拓寬了服務渠道,也提升了服務的專業性和效率。
第三階段:2013年-至今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業服務模式(服務形式更豐富)
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特指農業生產環節中的服務部分,直接為農戶提供從耕地到收獲的全過程服務。
2017 年, 《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中提到農業生產托管,它的創新之處是在農戶的流轉土地經營權不變的情況下,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生產環節委托給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來完成。
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發展農業服務外包帶動小農戶加速融入現代農業,助推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

三、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模式
模式一:政府+
政府運用各種政策措施服務于農村農業的發展,會使農業產量增加和間接提高農戶生活水平。
在農業資源配置方面,政府發揮宏觀調控職能,精確引導資源向農業各領域流動,有效減少資源浪費,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經濟收益。
模式一:政府+
政府運用各種政策措施服務于農村農業的發展,會使農業產量增加和間接提高農戶生活水平。
在農業資源配置方面,政府發揮宏觀調控職能,精確引導資源向農業各領域流動,有效減少資源浪費,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經濟收益。
在農業市場調控方面,政府還運用價格補貼、價格限制等手段,確保農產品價格惠及廣大民眾。

政府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將農業資源傾斜于小農戶,幫助農戶提升競爭力和增加農業生產效率。政府的支持政策和公共服務措施促進農戶生產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和環境。充分利用政府資源給予農戶農業補貼、免費的技術指導。
模式二:企業+
農戶購買企業的服務產品,獲得從種植到銷售全產業鏈的專業化服務。
通過合同讓雙方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雙方互利共贏。
企業在技術創新、規模化經營、品牌建立、利益聯結 4 個方面有優勢,規模化經營有助于加強行業上下游環節或企業間協同合作,更能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的升級與優化。
農戶購買企業的服務產品,獲得從種植到銷售全產業鏈的專業化服務。
通過合同讓雙方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雙方互利共贏。
企業在技術創新、規模化經營、品牌建立、利益聯結 4 個方面有優勢,規模化經營有助于加強行業上下游環節或企業間協同合作,更能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的升級與優化。

“企業+” 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戶在農業生產中面臨的技術與市場挑戰,加速了農業農村技術的更新換代,促進農村產業的穩健與持續發展。降低小農戶進入市場的信息費用,使農戶利益得以最大化呈現。為農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創新服務。
模式三:合作社+
“合作社+”模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戶自主自愿參與合作社,充分展現了農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集體行動,將分散經營的農戶組成一個集體,合作社在農產品市場的議價能力比個體農戶強;
通過專業分工,使每個農戶都能在自己擅長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使農戶的專業技術和知識更加深化;
“合作社+”模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戶自主自愿參與合作社,充分展現了農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集體行動,將分散經營的農戶組成一個集體,合作社在農產品市場的議價能力比個體農戶強;
通過專業分工,使每個農戶都能在自己擅長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使農戶的專業技術和知識更加深化;
通過資源整合利用,產生勞動力替代效應,有效減少農村勞動力的浪費。
通過專業分工,使每個農戶都能在自己擅長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使農戶的專業技術和知識更加深化;
通過專業分工,使每個農戶都能在自己擅長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使農戶的專業技術和知識更加深化;
通過資源整合利用,產生勞動力替代效應,有效減少農村勞動力的浪費。

“合作社+”模式,通過集體行動、專業分工和替代效應,為農戶帶來顯著的收入。該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戶收入,還增強農戶的風險應對能力,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和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保證了農戶的民主意愿,社員能在資金、技術、農業機械上團結互助,解決農業勞動力不足等問題。
四、北京農業社會化服務
(一)北京特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特征
四、北京農業社會化服務
(一)北京特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特征
根據《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工作的通知》(農辦經〔2021〕7號)要求,各省份(計劃單列市)申報推薦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單位。經認真研究,確定北京市平谷區、通州區等100個縣(市、區)、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等100個服務組織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單位,并原則同意以上200個試點單位的實施方案。
結合現階段北京呈現的“大城市小農業、大京郊小城區”市情農情特點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等諸多因素,北京特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呈現以下特征:
1、呈融合發展趨勢
面對都市食品剛性需求和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合理規劃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的空間資源,科學布局農業產業鏈結構,集成生態高效的產業技術模式,是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二三產融合的綜合體現。都市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以適應大都市市場和國際市場需求為出發點,需要市場網絡把農戶與國內外市場緊密聯系起來,各類服務組織必須通過垂直一體化的重組或融合發展,才能實現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重組供應鏈。都市農業高度集約化和市場一體化特點,決定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呈融合發展趨勢。
2、創新服務機制
北京市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分為公益性、準公益性和經營性三類,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需要,這三類服務組織并不是完全獨立開展服務,在不同領域開展分工與合作,共同為農業發展提供服務。我國一直堅持建立政府與各類服務組織協調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總體來看,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必然伴隨著社會化服務從公益性為主,向建立有效銜接機制,兩者并重到最終走向市場化服務為主的道路。所以,都市農業準公共產品和供給保障的農業特點,決定農業社會化服務需要政府引導,創新公益性和經營性有效銜接的服務機制。
3、服務內容和手段多樣化
北京市都市農業具有有別于其它地區農業的特點,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功能更加突出。農業生產目的不一樣,導致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內容和手段不同。北京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不僅需要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生產性功能服務,更需要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其提供品牌打造、產業融合等多方面的服務。因此,服務于北京市現代化都市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一個多功能的綜合體。都市農業功能多元化發展特點,決定農業社會化服務內容和服務手段都要多樣化。
(二)北京特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面臨的問題
(二)北京特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面臨的問題
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保障北京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產業升級、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增強農民收入的不可或缺的環節。它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服務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實現了各方面的互利共贏,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1、服務體系結構亟需調整
北京農業體量小,制約了社會化服務市場空間,“十三五”期間,北京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降幅達到 40.1%,蔬菜播種面積降幅達到 33.7%,總體呈現“大城市小農業”市情農情。
北京本地農業規模減量化,制約著社會化服務的市場發展空間。北京市農業播種面積大幅度削減,大田作物播種面積占比大幅度下降,設施蔬菜面積占比大幅度上升。隨著種植結構調整,設施蔬菜種植環境、技術均不同于大田作物,要求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從服務大田向設施蔬菜產業傾斜。
2、服務主體能力有待提升
較高要素成本和服務價格,限制農戶購買服務積極性。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北京社會化服務的人力、設備等投入成本高,必然抬高服務價格。加之農業平均利潤率小,也必然影響農戶購買服務的積極性。盡管北京市社會化服務主體數量較多,但存在規模小、融資困難、規范性不足等問題,同時缺乏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來帶動農戶發展,社會化服務主體的規模和能力有待提升,其規范化管理和創新能力也有待改善,難以充分滿足農戶需求。
3、產后服務有待加強
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營銷服務和金融服務方面存在不足。農產品的銷售服務覆蓋率較低,且銷售利潤分配機制不完善,導致整體服務水平較低。另外,農業金融保險保障不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受到資金制約,影響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民的收入水平。同時,雖然農業社會化服務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建設較為完備,但平臺間整合力度不足,難以充分發揮其生產服務能力。
五、通州區農業社會化服務
五、通州區農業社會化服務
“十四五”時期,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將堅持高質量發展導向,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夯實農業產業發展資源基礎,打造種業創新高地,提升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培育副中心“運河品牌”精品鄉村旅游,創新副中心新型服務業,構建副中心特色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打造副中心特色、綠色農業產業先行區。通州區作為北京構建“種業之都”的核心區,以“打造現代種業創新高地”為重點,走上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建成通州區數字農業信息系統并上線運行,實現農業的資源管理、生產過程、社會化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政策獎補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服務。
通州區現代型都市農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定位要求及自身發展不足: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空間有限,農業發展布局需進一步調整;成本高,用工難,規模化和產業化程度偏低,小農戶種植現象突出;全區耕地保護空間土地復耕工作逐步完成,面臨土地利用效率、盤活土地資源的問題;農業機械化水平仍有待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化、信息化等物質裝備水平有待提升 ;向二三產的延伸發展還有待于加強。綜上,需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引進農業機械設備、補足產業發展短板,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現代農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