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指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要求,對農田進行綜合整治和提升,以達到提高農田產出和農業生產效益的目的。這種農田建設是為了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和可持續利用水平。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中國政府為實現農業生產高效化和糧食安全的一項戰略決策。在中國這個擁有悠久農業歷史的國家,農田始終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
確保耕地面積特別是基本農田面積、持續提升耕地的總體質量水平,是確保農業基本產能及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因此,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是符合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及支撐建設農業強國目標需要的重大戰略。
按照《自然資源部 農業農村部關于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自然資規〔2019〕4號)規定,設施農業屬于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落實占補平衡。 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種植設施不破壞耕地耕作層的,可以使用永久基本農田,不需補劃;破壞耕地耕作層,但由于位置關系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允許使用永久基本農田但必須補劃。養殖設施原則上不得使用永久基本農田,涉及少量永久基本農田確實難以避讓的,允許使用但必須補劃。設施農業用地不再使用的,必須恢復原用途。設施農業用地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2022年底已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2023年將新建4500萬畝、改造提升3500萬畝——
根據2022年3月9日新修訂發布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高標準農田需要符合以下條件:田塊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節水高效、農田配套、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持續高產穩產的農田。同時,全國劃分為七個區域,因地制宜制定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農田地力標準指標。